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起峰、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到訪交通設計院
6月29日上午,受湖南省公路學會橋隧專委會、湖南省交通建設工程試驗檢測協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起峰、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來交通設計院交流,開展《廣域基礎設施靜動態變形監測的柔性相機網絡方法與系統》技術講座。交通設計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彭立主持會議,交水建集團安全生產部有關同志,交通設計院有關領導,院士團隊代表及司屬各部門主要技術負責人與員工代表參加會議。
于院士就大尺度構造物(如特大橋、大壩等)高精度變形觀測、不穩定平臺高精度變形觀測、不通視點位變形觀測(如隧道)及長大線狀結構(如路面)高精度變形觀測等技術難題,介紹了并聯相機網絡、位移傳遞串聯相機網絡、位姿傳遞串聯相機網絡等網絡攝像測量新方法及相關工程應用實例。其在國際上首創的串并聯柔性相機網絡攝像測量系列方法,可以實時高精度地監測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結構位移、轉角、振動等靜動態變形響應,在測量平臺不穩定、基準點與測點不通視等惡劣條件下依然可以精準、實時、同步地獲取結構多點靜動態響應。系統精度、動態性、穩定性在橋梁、隧道、路面等多個場景得到驗證,在千米級柔性懸索橋/斜拉橋上可達亞毫米級測量精度,可為廣域基礎設施結構監測提供基礎的、廣泛適應的新方法和新系統。
交通設計院有關領導就該系統與橋梁健康監測系統的結合及二次開發問題進行發言,他指出,該技術能簡單、直觀反映橋梁的變形時程,與現有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常用的加速度傳感器相比將更有優勢。
集團安全生產部有關同志就湖南路橋承建的世界第一大跨徑公路斜拉橋觀音寺長江大橋的施工監控與該技術的應用結合進行提問,探討將該技術應用于超大跨徑斜拉橋的施工監控與后期健康監測的可行性。
陳政清院士指出,好的原創技術更要注重應用,從實踐中不斷拓展和深化。他舉例自己正在研究以于院士的網絡攝像測量方法得到結構物位移反饋為基礎的振動主動控制技術。他指出,設計院是工程技術的應用前端,可以結合不同的工程需求,對原創技術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從而推動科技創新與工程實踐的結合。
其他技術人員也積極提問和交流。此次技術交流會為交通設計院工程測量和健康監測等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其他專業涉及變形監測與多點、面廣的靜、動態位移測量帶來新思路與新方法。(供稿:交通設計院 周旋 楊虹 )
下一篇:無